糧食科技“國家隊”持續上新
2025-07-17
【字號:大 中 小】
(本報記者:趙瑞華)科技創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動力。12日開幕的第七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以下簡稱“交易大會”)上,一大批新科技、新裝備集中亮相,全面展示近年來我國糧食科技創新成果。
端上餐桌的全谷物燕麥奶、青稞開花饅頭、全麥豆沙包、糙米燒麥,守護質量安全的“五位一體”綠色儲糧體系、糧食檢驗檢測技術,應用于糧儲作業的智能化無人檢測系統、移動式糧食應急加工成套裝備......全鏈條科技成果的集中展示,讓第七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上的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糧科院”)展區“星光”璀璨。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煥鑫指出,本屆大會突出科技創新,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積極探索??萍际堑谝簧a力,大會秉持這一理念,為滿足科技成果交流需求,擴大獨立參展企業展區規模,現場展示工程技術類特色產品和場景應用,集中呈現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在綠色儲糧、全谷物健康食品、智能糧機裝備、糧油品質營養、無人自動檢化驗系統等方面的新成果、新突破,多角度呈現中儲糧集團、中糧集團和廣大涉糧院校、糧食企業、糧機企業在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和高質量就業等方面最新實踐,推動科技興糧、人才興糧成為全行業普遍共識,引導更多資源力量投向糧食產業提檔升級的進程當中。
以科技支撐消費升級 讓餐桌消費更健康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從“吃得飽”逐步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轉變,更加關注食物的營養價值。
近年來,全國糧食行業積極順應居民膳食結構優化趨勢,開展糧油營養健康相關技術研究,推動全谷物技術創新、低升糖指數食品創制、雜糧食品開發,不斷優化糧油產品供給。
2024年12月,七部門聯合發布了《國家全谷物行動計劃(2024—2035年)》,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等相關部門大力推進全谷物科技創新。
在糧食交易大會糧科院展區,一排高纖維饅頭、面包、油莎豆奶等特色食品旁圍滿試吃人群。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油加工研究所副所長劉明告訴記者,這次大會展出的一些高纖維食品都是首次亮相。過去麥麩、米糠添加在面包后口感很粗糙,現在通過生物技術聯合物理改性加工技術,在保留營養的同時實現柔軟口感。”
首次推出的全谷物燕麥奶,成為品鑒區的“頂流”。據介紹,植物基奶無乳糖、高纖維、低固醇、低碳環保,市場潛力巨大。在燕麥奶產品中使用全谷物燕麥原料,有助于提升全谷物消費、豐富消費者選擇。
針對全谷物燕麥奶加工技術及產品處于空白,全谷物燕麥奶口感風味不良、穩定性差等問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科研團隊創建了“中國燕麥品質地圖”,優選對進口燕麥原料的國產燕麥替代品種;構建“生物酶解﹣循環濕磨均質化﹣動態高壓微射流聯用”全谷物燕麥奶專用穩態化物料加工及全谷物燕麥奶產品加工關鍵技術,突破了全谷物燕麥奶加工技術和產品空白,豐富了消費者全谷物食品的選擇,提升全谷物消費,助力推動"國家全谷物行動計劃"。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譚斌向記者介紹,燕麥因其較高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已躍升至第二大植物基飲品原料,國內燕麥奶市場潛力巨大。
除了燕麥奶等,參展企業還帶來了糙米燒麥、青稞開花饅頭、黑松露青稞酥餅等全谷物健康食品。
“目前青稞開花饅頭正式開始線上銷售,下一步通過全谷物認證打造系列產品,聚焦家庭餐桌消費,為居民消費提供更加健康、更加營養的全谷物產品,”與糧科院開展產學研合作的谷道糧心食品公司負責人吳聰表示。
記者注意道,富含膳食纖維的全谷物產品不但越來越多的出現在糧食交易大會,許多產品也已經投入市場、擺上貨架。
面粉、掛面加工龍頭企業金沙河集團已開發了超過20種全谷物產品。金沙河集團工作人員劉笑微表示:“長期以來,由于生產工藝、苦蕎口感等多種原因限制,市場上并沒有使用100%蕎麥粉,生產出的100%蕎麥掛面。我們通過反復試驗,今年開發的100%蕎麥掛面新品,銷量非常好。我們確實感受到,消費者對掛面產品健康化、功能化的需求不斷增加。我們也認為,全谷物產品的開發前景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廣闊?!?/span>
“糧食產業正經歷從量到質的深刻變革?!?譚斌告訴記者,今年糧交會的展出產品中,全谷物產品的占比增加,也說明健康消費升級正推動糧食產業的發展。我們希望打通全谷物需求端與供給端的堵點,改變消費者‘不愿吃、不愿買’,企業‘不愿產’的局面。從目前的局面來看,推動全谷物食品供給和消費實現動態平衡是有成效的。”
以科技護航質量安全 讓“大國糧倉”更穩固
守好管住“大國糧倉”,要數量、質量并重。保障入庫糧食的質量安全,同樣離不開科技力量的護航。
記者在糧科院展區看到,一套智能化的糧食無人檢測系統已經在多地糧庫、加工企業、質檢機構投入使用。
據介紹,該智能化無人檢測系統集成混勻分樣、雜質檢測、稻谷制樣、質量監測、粉碎、安全監測、包裝備樣、余糧收集八大智能模塊,能夠實現糧食從扦樣后混勻分樣、前處理及檢測的全流程智能化操作,適用于小麥、稻谷、玉米、大豆四大糧種質量指標與安全指標的一站式無人化檢測。
“檢測系統覆蓋小麥、稻谷、玉米、大豆四大糧種,13項質量指標、6種常見毒素、4種重金屬、4中農藥殘留指標;批量連續監測,全流程不超過30分鐘,質量指標檢測僅需10分鐘?!奔Z科院高級工程師趙東海介紹說。
除了智能快速檢測之外,該系統還能夠實現數據實時上傳云端,對接糧庫等單位管理系統,破除“數據孤島”。同時,該系統還可根據場景需要,進行模塊化擴展設計,支持對蛋白質、脂肪、濕面筋、淀粉等品質指標的檢測。
糧科院展區一角,有序排列的玻璃瓶裝、所料瓶裝、紙筒裝的“神秘物質”。
“這些都是我國糧油指標檢測中需要的糧油標準物質,所謂的標準物,對于待檢測的樣品來說,它就是各項指標數據需要對標的‘標尺’?!奔Z科院研究員郭寶元介紹說。
目前,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擁有資質認定檢測能力538項,是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質量興農戰略、優質糧食工程,以及為國家物資儲備計劃提供檢驗檢測技術支持的骨干力量。
近年來,針對目前我國糧油衛生指標檢驗中,由于缺乏自主研制的糧油等標準物質,而導致的檢測監測成本高、結果可溯性、統一性難以保障等問題,糧科院創建了集"高純度固體標物﹣高精準溶液標物﹣高質量自然污染基體標物"糧油標準物質研制體系,研制了一系列不同基質,不同種類,不同量值的糧油質量安全系列標準物質100項以上,獲國家有證標準物質授權證書75項(國家一級標準物質7項),填補了相關糧油國家標準物質空白,為我國提供了國產、經濟適用的標準物質,在確保糧油檢驗量值統一和可溯性方面社會效益顯著。
智能化無人檢測系統的應用,糧油質量安全標準物體系的完善,守好了糧食入庫的質量安全關。那么對于因極端天氣、儲藏不當等因素,已經出現的劣變的糧食又該怎么進行消化利用?糧科院的相關科研團隊也有“點石成金”的“科技之鑰”。
針對飼料原糧及糧食加工副產物中真菌毒素污染嚴重,且傳統處理方法存在效率低、破壞營養、高值化利用途徑缺乏等痛點,糧科院科研團隊提出并構建了一套安全高效的真菌毒素生物降解與資源化利用綜合解決方案。
“我們以綠色安全高效的生物脫毒為技術內核,研發了用于飼料添加劑、飼料加工、 DDGS 生產的高效脫毒菌制劑、高效脫毒酶制劑,以及固態發酵原位降解技術,可有效解決毒素超標農副產品安全處置難題,全面提升飼料安全水平與資源利用效率,有效滿足行業對于污染原料變廢為寶、實現高值化利用的迫切需求?!惫鶎氃硎尽?/span>
來源:糧油市場報
2025年7月17日
2025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