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在沈陽開幕,哪些新口糧、黑科技亮相展會?
2025-07-17
【字號:大 中 小】
第七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7月12日在沈陽開幕,大會以“糧安天下聚合力 產銷融通促發展”為主題。作為國內糧食行業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強的國家級交易盛會,都有哪些新產品、新技術亮相?
全新口糧成明星展品

第七屆中國糧食交易大會集中簽約現場
記者:我現在在第七屆糧食交易大會的展會現場,有人說,糧食交易大會是可以“空著肚子來,吃得飽飽地走”的交易大會,因為,在這個大會上,最不缺的就是主食。今年,美食品鑒區更是達到了3000平方米之多。那么,今年又有什么樣的新口糧出現呢?我們一起去展臺看一看。
記者:這個是全谷物饅頭?
工作人員:對。
記者:我們的饅頭分25%、75%,這種是屬于百分之多少的全谷物?
工作人員:國內的標準,全谷物含量在食品當中達到25%以上,就可以叫做全谷物食品了,那么我們這款產品它達到了50%以上,所以符合咱們國家行業標準里面50%+全谷物食品的分類要求。

某全谷物饅頭生產公司技術副總王成祥介紹,公司目前正在參與“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全谷物營養健康食品創制”。目前,公司的全谷物饅頭、米飯、粥品等食品已經批量化生產,而全谷物食品的口感也越來越好了。
王成祥:主要是一個酶解技術,比如說麩皮,我們通過酶解,它口感會更好,其實它就是纖維會更小,但保留了這個纖維,這樣吃起來就會比原來的口感更好。再一個是超高壓粉碎技術等等這些技術的融入,現在已經逐漸被大家認可了,就是和普通的饅頭基本上口感是一致的。

記者現場:在糧食交易大會的現場能吃到新鮮的、好吃的、精加工的主食其實并不特別,因為這里本身就是國家級的糧食交易盛會。我在現場還發現了最新的燕麥奶,這就是全谷物燕麥奶。
工作人員:全谷物燕麥用的這些谷物,它是沒有經過脫渣技術的,里面會更好地保留谷物本身的營養價值,而且它的含量會更高,因為我們全谷燕麥食品有50%+的含量,它將全谷物本身的營養以及含量都做到一個最大的提升。
某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企業研究院 院長邢志強介紹,團隊從2021年就在尋找可以國產化的燕麥奶原材料,目前這款全谷物燕麥奶已經實現了國產原料全替代。
邢志強:很多人用的是進口的燕麥,比如說澳大利亞的這些產區,但是我們和國家糧科院在一起要尋求做國產化的燕麥。我們當時是從69種燕麥品種里面去做篩選,選擇了中國7個燕麥主產區的52個品種,目前我們已經在布局這些產地的品質。
今年2月,這款全谷物燕麥奶還拿到了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牽頭評價的成果鑒定報告,鑒定級別為:國際領先水平。
邢志強:一個是我們的總膳食纖維是我們常規的產品的一倍,提升了100%。第二個就是說我們在蛋白質和氨基酸的含量上有很大的一個提升,以及我們全谷物形態的燕麥奶,它的礦物質的總量有極大的提升。
為什么要吃全谷物食品?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譚斌介紹,全谷物其實是一個解剖學結構理念,而不是一個谷物種類概念。
譚斌:一粒種子大概有三個部分,一個是外面的種皮,它是保護種子的,還有一個胚,是可以長成苗,還有中間是胚乳。我們現在白米、白面吃了什么?只吃了中間的1/3,就是胚乳,我們的種皮和胚目前都被加工丟掉了。三個丟掉任何一個都不能叫全谷物。
全谷物食品具備富含維生素B1、B2、葉酸、煙酸等B族維生素,及鈣、鐵、鋅等礦物元素等微量營養成分,富含膳食纖維,有助于降低慢性病患病風險等優勢。
當前,我國全谷物消費占谷物消費的比例還不足1%,2024年底,《國家全谷物行動計劃(2024—2035年)》發布,核心目標就是力爭用10多年的時間,大力提升我國居民的全谷物消費占比。譚斌介紹,眾多科技手段正在嘗試讓全谷物食品更營養、更美味。
譚斌:比如說雙螺桿擠壓技術,盡管是一個很傳統的技術,它是解決了我們全谷物難吃的新問題。我們現在有一些比如說動態的高壓的微射流技術,讓我們的全谷物液態奶的口感變得細膩和好吃。還有生物酶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對我們膳食纖維的處理,可以讓它的種皮、它的纖維得到一些降解,那么它的口感就變得更好吃。
科技發展為糧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撐
科技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抓手之一,為滿足科技成果交流需求,本屆糧食交易大會擴大了獨立參展企業展區規模,現場展示工程技術類特色產品和場景應用,集中呈現綠色儲糧、智能糧機裝備、糧油品質營養、無人自動檢化驗系統等方面的新成果、新突破,多角度呈現促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等方面的最新實踐。本屆大會,都有哪些“黑科技”亮相大會?
記者:在展會的現場,我還看到了很多糧食儲備的“黑科技”,其中,一款糧食儲備智能機器人也首次亮相,工作人員告訴我,這款機器人可以進行糧倉的平倉工作,有了它,可以讓平倉作業告別人工時代。
在展會現場,白色的平倉機器人正在糧堆上有序作業,它們自主避障、精準定位,將高低不平的糧堆維護得平平整整。整個過程無需人工干預,僅用半天時間就完成了過去需要3~5天才能完成的平倉作業。
平倉機器人項目總負責人 肖霄:我們將機器人的感知系統,即一款自研的具備210°水平視角和90°垂直視角的超廣角多模態激光雷達安裝于倉內,能實時構建三維糧面地圖,精準識別糧堆高度和位置。它不僅能感知每個糧面糧堆的高度,還能捕捉糧面的細微變化,如入糧時的下沉或凹陷,并可測量糧倉體積。此外,我們此次重點推出的螺旋輪形態機器人,其特制的高葉軸比螺旋輪行走機構能徹底解決傳統履帶/輪式設備在松散糧面上行駛時下陷和滑移的難題,使其能在此類環境下自由行走。
過去平倉全靠人工,不僅勞動強度大,作業環境也很惡劣。更重要的是人工平倉效率低、耗時長。尤其在高溫收糧的情況下,糧倉需要迅速平倉,迅速降溫,最大限度保證糧食顆粒的完整度。
肖霄:過去傳統的人工平倉作業通常需要3-5名工人花費3~5天才能完成一個平房倉的平整。而我們的智能平倉機器人系統,支持多機協同集群作業,5臺機器人可以在1小時內完成1400平方米標準平房倉的粗平作業,將平倉時間縮短至0.5天,作業效率提升10倍以上。最關鍵的是,該系統實現作業全程無人進入糧堆,只需在倉外一鍵啟動平倉,顯著降低了傳統人工平倉因粉塵多、高溫、高空墜落及糧堆塌陷等因素帶來的巨大安全風險和對人體健康的傷害。
傳統的糧倉平倉作業一直是糧食倉儲管理中的“老大難”問題。高粉塵作業使得傳統平倉作業模式無法適應現代糧食倉儲發展需要。在這一背景下,機器人自動平倉系統通過智能調度、三維建模、協同作業,實現了糧倉平倉作業的完全自動化。目前,機器人自動平倉系統已在全國多個糧庫開展示范應用,平倉作業效率提升10倍,人工成本節省90%,作業安全性得到了根本保障。
縱觀全行業,一個全面智能化的糧食倉儲體系正在形成,這其中,智能糧情監測、自動通風系統、害蟲防控機器人等新技術正在糧庫中加速應用,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撐。
消費幫扶助力脫貧地區農副產品 走向“大市場”

本屆大會展區面積為歷屆大會之最,大會首次采取“主會場+分會場”的組合模式,在遼寧盤錦、朝陽分別舉辦鄉村振興產業博覽會和雜糧產業高質量發展創新大會,展覽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共有4000多家企業、2萬余名行業人員參展參會,同期還舉辦第5屆全國脫貧地區優質特色糧油產品展銷會。
走進消費幫扶展區湖北麻城市展臺,記者發現一瓶瓶糯米酒在一眾農副產品中顯得格外“洋氣”,工作人員鄭松學向記者介紹,木子店鎮的村民家家戶戶都在從事糯米酒生產,如今已經達到了“一戶一缸致富酒”的程度。
鄭松學:原來我們的老米酒用塑料壺裝,它保質期是三個月,現在通過技術改造之后,保質期可以保質三年。第二,我們酒的品質也提高了。
住房城鄉建設部幫扶辦公室主任、一級巡視員董紅梅介紹,2012年開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定點幫扶湖北麻城市和紅安縣,讓當地農民的生活有了大變化。
董紅梅:我們每一個縣都會幫他們打造一個特色的農產品,你比如說麻城老米酒,還有麻城浮白菊,菊花真的是從一朵“扶貧之花”變成了一朵“振興之花”。紅安的苕薯,從過去的救命糧苕變成了休閑食品。
在安徽阜南縣展臺,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派駐安徽省阜南縣盛郢村第一書記孫旭明介紹,通過多年參展,真正讓村里的農產品走出來,實現了增收。
孫旭明:這次一共有13家企業參展,比往年在數量上有所增加。農民自己生產的東西能夠賣得出去,一方面增加了收入,同時我還給他提供農業的生產服務,通過耕種管收各個流程階段,我們村集體給他投入了機械成本,能夠降低農戶在生產過程中的一些直接投入。一增一減之間,群眾的手里的錢就多了,這錢袋子就鼓起來了。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煥鑫表示,消費幫扶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生動實踐。通過糧食交易大會的平臺更能促進脫貧地區企業農副產品走向“大市場”,幫助農民暢通產銷對接“最后一公里”。
劉煥鑫:推進糧食產銷銜接,讓好糧油賣得順、賣得好是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的熱切期盼。大會第5次同期舉辦全國脫貧地區優質特色糧油產品展銷會,為22個省區市的340個脫貧縣、674家合作社和企業安排優質展位,積極展示中央和國家機關定點幫扶縣糧食產業發展新面貌、新成效。
監制丨樊新征
記者丨周堯
編輯丨廉金亮
責任編輯:廉金亮
來源:中國之聲
2025年7月17日
2025年7月17日